顯示具有 名人專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名人專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延伸閱讀] 1999那一夜,我在地底世界裡著了魔 by DJ Mykal a.k.a. 林哲儀

1999那一夜,我在地底世界裡著了魔
by DJ Mykal a.k.a. 林哲儀

對許多電子舞曲樂迷來說,"Underworld"與"Born Slippy"幾乎是密不可分的同義詞。

無可否認,Underworld巨星地位的確定,的確是拜"Born Slippy NUXX"一曲的走紅。搭上了電影「猜火車」,"Born Slippy NUXX"當時在英國賣出70萬張並衝上排行亞軍,全球單曲銷售量更超過100萬,也因此Mixmag雜誌還將"Born Slippy NUXX"比喻成Techno界的"Wonderwall" (Oasis的暢銷大合唱曲)!!!

不過重要的是,Underworld並不只是一個「One Hit Wonder」那麼簡單;今時今日提起Underworld這個名字,相信沒有人能否定他們當年接連兩張專輯「Dubnobasswithmyheadman」與「Second Toughest In The Infants」展現的前瞻性破格意念,之於近二十年來電子舞曲發展所彰顯的指標意義。還記得早在Chemical Brothers與The Prodigy風起雲湧的1996、1997年之前,便已有樂評指出「Dubnobasswithmyheadman」宣告了搖滾樂的死亡! 甚至Big Beat紅人Fatboy Slim當年接受日本Crossbeat雜誌訪問時表示,都曾標示過是因為聽Underworld的"Rez"才迷上Dance Music;而U2、David Bowie兩大搖滾巨擘,亦曾坦言他們在九十年代中葉之前一頭栽進電子舞曲與搖滾樂互融的折衷創作模式中,是受到Underworld極大的影響。

而對我來說,打從1993年首度聽到"Rez"驚為天人並深愛上Underworld首張專輯「Dubnobasswithmyheadman」開始,可以肯定Underworld就是影響自己一頭栽進電子舞曲領域的重要名字之一。所以在1999年時,Underworld隨著第三張專輯「Beaucoup Fish」展開世界巡迴而來到鄰近的日本時,自己便毫不猶豫地動身前往,甚至還連續兩天奔波大阪與東京兩地,親身參與了兩場Underworld的現場演出;重要的是,當時的Underworld還是三位一體的完整陣容。

回顧當時雖然整個Live Tour是配合著「Beaucoup Fish」專輯的發行,但卻沒有因此而完全成為以宣傳為重的演出;除了表演"Push Upstairs"、"Jumbo"、"Shudder/King Of Snake"、"Kittens"、"Something Like A Mama"等來自「Beaucoup Fish」的作品外,更讓我感到興奮的是能現場聽到"Mmm…Skycraper I Love You"、"Cowgirl"、"Blueski"、"Rez"、"Pearl's Girl" (但東京Liquid Room那場的曲目並未包括此曲)這些來自首兩張專輯的歌曲。當然,現場中隨著歌曲進行而在舞台後方播放之由Tomato團隊(Karl Hyde和Rick Smith為其中成員的實驗性綜合藝術Project)所製作的視覺影像,亦是當晚的重要綠葉之一,與歌曲的氣氛達到相輔相承的效果。

特別要提的是,我想Underworld現場演出的精彩之處,除了Rick Smith與Darren Emerson能在原本設定好的Programming之外,根據現場的氣氛而即席地作好曲目的編排更動(大阪與東京兩場演出的Rundown便有明顯的不同),更重要的,是他們擁有Karl Hyde這位極具魅力的主唱;這兩樣特質,無疑都使得Underworld的現場演出比一般電子組合更為人性化。在舞台上,Karl Hyde相當活躍,整個人的情緒一直維持在一個相當Natural High的狀態;更令人佩服的是,縱橫全場邊唱邊跳的Karl,竟然極少發生走音或喘得上氣不接下氣的狀況!

而我自己永難忘懷的,是Liquid Room當晚演出的最高潮。
這波高潮毫無疑問地是當「猜火車」片尾曲"Born Slippy NUXX"這首Techno國歌出現的時刻! 雖然Underworld已將原曲的節奏部份做了小幅的Re-Edit/Remix更動,但台下爆滿觀眾的高昂情緒絲毫不受影響,跟著高唱"Larger! Larger !Larger! ";全場不僅都跟著重擊Techno節拍猛力跳動(隱約可以感覺到地板亦隨之震動),甚至還High到有人乾脆玩起在搖滾樂演唱會中常見的Stagedive!!!令人喜出望外的是,Rick Smith與Darren Emerson更將DJ的Mixing/DJing概念融入,在"Born Slippy NUXX"之後冷不防地以Non-Stop的方式接上了另一首廣為人知的電影主題曲――「Batman & Robin」的"Moaner",此一橋段設計立即引起全場觀眾的驚聲尖叫,氣氛可說是完全陷入了一種無法控制的瘋狂狀態中。

1999年那一夜,我徹底在地底世界裡著了魔…………。
1999那一夜,我在地底世界裡著了魔
by DJ Mykal a.k.a. 林哲儀

對許多電子舞曲樂迷來說,"Underworld"與"Born Slippy"幾乎是密不可分的同義詞。

無可否認,Underworld巨星地位的確定,的確是拜"Born Slippy NUXX"一曲的走紅。搭上了電影「猜火車」,"Born Slippy NUXX"當時在英國賣出70萬張並衝上排行亞軍,全球單曲銷售量更超過100萬,也因此Mixmag雜誌還將"Born Slippy NUXX"比喻成Techno界的"Wonderwall" (Oasis的暢銷大合唱曲)!!!

不過重要的是,Underworld並不只是一個「One Hit Wonder」那麼簡單;今時今日提起Underworld這個名字,相信沒有人能否定他們當年接連兩張專輯「Dubnobasswithmyheadman」與「Second Toughest In The Infants」展現的前瞻性破格意念,之於近二十年來電子舞曲發展所彰顯的指標意義。還記得早在Chemical Brothers與The Prodigy風起雲湧的1996、1997年之前,便已有樂評指出「Dubnobasswithmyheadman」宣告了搖滾樂的死亡! 甚至Big Beat紅人Fatboy Slim當年接受日本Crossbeat雜誌訪問時表示,都曾標示過是因為聽Underworld的"Rez"才迷上Dance Music;而U2、David Bowie兩大搖滾巨擘,亦曾坦言他們在九十年代中葉之前一頭栽進電子舞曲與搖滾樂互融的折衷創作模式中,是受到Underworld極大的影響。

而對我來說,打從1993年首度聽到"Rez"驚為天人並深愛上Underworld首張專輯「Dubnobasswithmyheadman」開始,可以肯定Underworld就是影響自己一頭栽進電子舞曲領域的重要名字之一。所以在1999年時,Underworld隨著第三張專輯「Beaucoup Fish」展開世界巡迴而來到鄰近的日本時,自己便毫不猶豫地動身前往,甚至還連續兩天奔波大阪與東京兩地,親身參與了兩場Underworld的現場演出;重要的是,當時的Underworld還是三位一體的完整陣容。

回顧當時雖然整個Live Tour是配合著「Beaucoup Fish」專輯的發行,但卻沒有因此而完全成為以宣傳為重的演出;除了表演"Push Upstairs"、"Jumbo"、"Shudder/King Of Snake"、"Kittens"、"Something Like A Mama"等來自「Beaucoup Fish」的作品外,更讓我感到興奮的是能現場聽到"Mmm…Skycraper I Love You"、"Cowgirl"、"Blueski"、"Rez"、"Pearl's Girl" (但東京Liquid Room那場的曲目並未包括此曲)這些來自首兩張專輯的歌曲。當然,現場中隨著歌曲進行而在舞台後方播放之由Tomato團隊(Karl Hyde和Rick Smith為其中成員的實驗性綜合藝術Project)所製作的視覺影像,亦是當晚的重要綠葉之一,與歌曲的氣氛達到相輔相承的效果。

特別要提的是,我想Underworld現場演出的精彩之處,除了Rick Smith與Darren Emerson能在原本設定好的Programming之外,根據現場的氣氛而即席地作好曲目的編排更動(大阪與東京兩場演出的Rundown便有明顯的不同),更重要的,是他們擁有Karl Hyde這位極具魅力的主唱;這兩樣特質,無疑都使得Underworld的現場演出比一般電子組合更為人性化。在舞台上,Karl Hyde相當活躍,整個人的情緒一直維持在一個相當Natural High的狀態;更令人佩服的是,縱橫全場邊唱邊跳的Karl,竟然極少發生走音或喘得上氣不接下氣的狀況!

而我自己永難忘懷的,是Liquid Room當晚演出的最高潮。
這波高潮毫無疑問地是當「猜火車」片尾曲"Born Slippy NUXX"這首Techno國歌出現的時刻! 雖然Underworld已將原曲的節奏部份做了小幅的Re-Edit/Remix更動,但台下爆滿觀眾的高昂情緒絲毫不受影響,跟著高唱"Larger! Larger !Larger! ";全場不僅都跟著重擊Techno節拍猛力跳動(隱約可以感覺到地板亦隨之震動),甚至還High到有人乾脆玩起在搖滾樂演唱會中常見的Stagedive!!!令人喜出望外的是,Rick Smith與Darren Emerson更將DJ的Mixing/DJing概念融入,在"Born Slippy NUXX"之後冷不防地以Non-Stop的方式接上了另一首廣為人知的電影主題曲――「Batman & Robin」的"Moaner",此一橋段設計立即引起全場觀眾的驚聲尖叫,氣氛可說是完全陷入了一種無法控制的瘋狂狀態中。

1999年那一夜,我徹底在地底世界裡著了魔…………。

[jeph:音謀筆記] 關於Underworld 你可能不知道的10件事


關於Underworld 你可能不知道的10件事



1. 「給我放《猜火車》裡的那首歌!」
trainspotting-soundtrack
1996的電影《猜火車》在片尾以〈Born Slippy .Nuxx〉為配樂,Underworld 意外因而成為神級天團。這首傳奇的曲子在當年吸引了一批搖滾樂迷轉而開始注意電音舞曲。
差不多就在1996年,瑞舞場景-DIY 戶外舞會、專放電音的舞廳也開始在台北出現。
圈內流傳的真實故事:在當時台北的某電音舞場,某知名DJ不斷被一個舞客要求點歌放「猜火車裡的那首歌」,DJ不從,結果這位舞客掏出槍抵著DJ的頭說:「給我放猜火車裡的那首歌」。原來該舞客是黑社會老大...
直至今日,台下跳舞的早已換了一批人,但此曲依然是會引起滿場歡呼的舞場國歌,屢試不爽。


2. Underworld '80年代就成立了
underworld_change_the_weather
Karl Hyde 與 Rick Smit成立於1987年的Underworld 還是個以吉他為主,聽起來很像Howard Jones、Thompson Twins的這類的典型電子新浪潮團,未經歷過80年代的樂迷大概沒幾個聽過Howard Jones、Thompson Twins,這個比喻跟沒講一樣...,如果你對樂團考古學有興趣,在Amazon上還有賣他們早年兩張專輯點這裡試聽
總之他們早年完全是看不出前途的遜咖。但搖滾樂團出身的背景,對他們後來的發展仍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3. Tamato設計公司
80年代末Underworld的音樂事業暫時停頓,Karl Hyde 與 Rick Smith成立了 Tamato設計公司,曾製作過 Reebok、Adidas、Levi's、Pepsi 等公司的廣告。當然也包括他們後來的唱片封面。


4. DJ Darren Emerson改變了Underworld
Darren Emerson - Global Underground 020. Singapore
90年代初,House 與瑞舞襲捲英倫,當時小有名氣,還不到二十歲的DJ Darren Emerson 加入 Underworld ,參與音樂製作工作,這個樂團脫胎換骨,操玩多種電音類型,你叫得出的名詞:techno、dub、ambient、trance、eletcronica、big beat、...都可以用來形容他們的某幾個曲子。
Darren Emerson在2000年Underworld的現場錄音專輯〈Everything Everything〉之後離開


5. 其實你沒有聽過〈Born Slippy〉
Underworld_bornSlippy
你聽過的是〈Born Slippy .Nuxx〉,它最出現在〈Born Slippy〉這張單曲唱片的B面,二者聽起來差佷遠,原曲是沒有人聲的。因為〈Born Slippy .Nuxx〉太出名,現在已沒有人關心〈Born Slippy〉長什麼樣子。


6. 〈Born Slippy .Nuxx〉的由來

曲中無調的吟唱其實歌詞無甚意義,Underworld只是試圖要作得像是醉鬼的喃喃自語,而主唱Karl Hyde 當時也的確有酒精成癮症。
「Born Slippy」這個字--是取自他們在賽狗場下過注的一隻灰狗的名字。《Second Toughest in the Infants》的另兩首曲〈Sappy's curry〉、〈Pearl's Girl〉也是賽狗名。
而「.NUXX」--據Underworld團員的說法--是電腦執行錯誤而加在檔案後的副檔名。
也就是說,這首經典若從文字上去推敲,根本是三小。


7. Underworld的近況
songs-for-tibet-the-art-of-peace
2007年發表了Darren Emerson 離團後的第二張專輯《Oblivion with Bells》,其中的〈To Heal〉出現在聲援西藏人權的合輯《Songs for Tibet -- The Art of Peace》


8. 我最喜歡的Underworld專輯
everything
現場錄音《Everything, Everything》,每一首曲子都有著錄音室作品所沒有的強大爆發力


9. Darren Emerson 來過台北兩次
darren emerson@luxy
2005年7月22日、2006年6月24日在台北作過兩次 DJ演出,現場擠得前胸貼後背,但是〈Born Slippy .Nuxx〉放出來,全場都跟著唱,一切疲累都是值得的。


10. Underworld 今年9月26日要來台北!!!
Underworld Taipei Live Flyer
在南港展覽館!


引用來源©http://jeph.bluecircus.net/archives/event/something_about_underworld.php

關於Underworld 你可能不知道的10件事



1. 「給我放《猜火車》裡的那首歌!」
trainspotting-soundtrack
1996的電影《猜火車》在片尾以〈Born Slippy .Nuxx〉為配樂,Underworld 意外因而成為神級天團。這首傳奇的曲子在當年吸引了一批搖滾樂迷轉而開始注意電音舞曲。
差不多就在1996年,瑞舞場景-DIY 戶外舞會、專放電音的舞廳也開始在台北出現。
圈內流傳的真實故事:在當時台北的某電音舞場,某知名DJ不斷被一個舞客要求點歌放「猜火車裡的那首歌」,DJ不從,結果這位舞客掏出槍抵著DJ的頭說:「給我放猜火車裡的那首歌」。原來該舞客是黑社會老大...
直至今日,台下跳舞的早已換了一批人,但此曲依然是會引起滿場歡呼的舞場國歌,屢試不爽。


2. Underworld '80年代就成立了
underworld_change_the_weather
Karl Hyde 與 Rick Smit成立於1987年的Underworld 還是個以吉他為主,聽起來很像Howard Jones、Thompson Twins的這類的典型電子新浪潮團,未經歷過80年代的樂迷大概沒幾個聽過Howard Jones、Thompson Twins,這個比喻跟沒講一樣...,如果你對樂團考古學有興趣,在Amazon上還有賣他們早年兩張專輯點這裡試聽
總之他們早年完全是看不出前途的遜咖。但搖滾樂團出身的背景,對他們後來的發展仍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3. Tamato設計公司
80年代末Underworld的音樂事業暫時停頓,Karl Hyde 與 Rick Smith成立了 Tamato設計公司,曾製作過 Reebok、Adidas、Levi's、Pepsi 等公司的廣告。當然也包括他們後來的唱片封面。


4. DJ Darren Emerson改變了Underworld
Darren Emerson - Global Underground 020. Singapore
90年代初,House 與瑞舞襲捲英倫,當時小有名氣,還不到二十歲的DJ Darren Emerson 加入 Underworld ,參與音樂製作工作,這個樂團脫胎換骨,操玩多種電音類型,你叫得出的名詞:techno、dub、ambient、trance、eletcronica、big beat、...都可以用來形容他們的某幾個曲子。
Darren Emerson在2000年Underworld的現場錄音專輯〈Everything Everything〉之後離開


5. 其實你沒有聽過〈Born Slippy〉
Underworld_bornSlippy
你聽過的是〈Born Slippy .Nuxx〉,它最出現在〈Born Slippy〉這張單曲唱片的B面,二者聽起來差佷遠,原曲是沒有人聲的。因為〈Born Slippy .Nuxx〉太出名,現在已沒有人關心〈Born Slippy〉長什麼樣子。


6. 〈Born Slippy .Nuxx〉的由來

曲中無調的吟唱其實歌詞無甚意義,Underworld只是試圖要作得像是醉鬼的喃喃自語,而主唱Karl Hyde 當時也的確有酒精成癮症。
「Born Slippy」這個字--是取自他們在賽狗場下過注的一隻灰狗的名字。《Second Toughest in the Infants》的另兩首曲〈Sappy's curry〉、〈Pearl's Girl〉也是賽狗名。
而「.NUXX」--據Underworld團員的說法--是電腦執行錯誤而加在檔案後的副檔名。
也就是說,這首經典若從文字上去推敲,根本是三小。


7. Underworld的近況
songs-for-tibet-the-art-of-peace
2007年發表了Darren Emerson 離團後的第二張專輯《Oblivion with Bells》,其中的〈To Heal〉出現在聲援西藏人權的合輯《Songs for Tibet -- The Art of Peace》


8. 我最喜歡的Underworld專輯
everything
現場錄音《Everything, Everything》,每一首曲子都有著錄音室作品所沒有的強大爆發力


9. Darren Emerson 來過台北兩次
darren emerson@luxy
2005年7月22日、2006年6月24日在台北作過兩次 DJ演出,現場擠得前胸貼後背,但是〈Born Slippy .Nuxx〉放出來,全場都跟著唱,一切疲累都是值得的。


10. Underworld 今年9月26日要來台北!!!
Underworld Taipei Live Flyer
在南港展覽館!


引用來源©http://jeph.bluecircus.net/archives/event/something_about_underworld.php

20080823|何穎怡的台北大耳朵 - 猜火車之怎麼還不老!


《猜火車》中譯本終於上市。


文/何穎怡
《猜火車》是我跟《裸體午餐》同一時間企劃的書,這兩天就上市了。我找了但唐謨翻譯,紀大偉審閱。全書都是蘇格蘭口音書寫,沒摸透蘇格蘭人發音的方式,看這本書就跟看天書一樣(套句現代語,就像讀火星文)。或許如此,才會「猜火車」電影已經紅了十四年,卻依然沒有中譯本。

相信多數人對「猜火車」電影的印象是男主角「伊旺」麥奎格為了搶救兩顆鴉片拴劑,不惜躍入蘇格蘭史上最恐怖的馬桶裡去撈。那一刻,全戲院的人尖叫。我不巧,正在吃壽司。

「猜火車」電影對藥物世代的描寫,以及鏡頭的掌握運用,都是「破天荒」的新,新到「伊旺」麥奎格對中下階級正常生活的質疑,成為一整個世代的流行語……

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初次購屋,選擇牙醫保險、休閒服飾、搭配的旅行箱。選擇未來。 但幹嘛要做這些選擇?尤其當你已經選擇了海洛因。

小說比電影,輻射角度更大,還探討了蘇格蘭人對大不列顛英國的世代民族仇恨。

我是看了《猜火車》小說後,才赫然發現《猜火車》還有下集。變態男(Sick Boy)返回家鄉,重起爐灶,這會兒要拍春宮電影,書名就叫做《春宮電影》(Porno),《紐約時報》書評稱之為「作者的聲音宛如重重踢中讀者的腎臟」。這書,我也簽了,因為真的真的真的很想知道懶蛋、變態男、卑比、屎霸這幾個「大爛人」後來怎麼了。

但是《春宮電影》為什麼沒變成電影呢?說來,是一則我認為唯有「金錢」才能解決的問題。

首先,「猜火車」導演丹尼鮑伊(Danny Boyle)在《春宮電影》小說出版後(2002年),就找了作者厄文威爾許,以及原先「猜火車」的編劇John Hodge將它改寫成電影劇本。但是他說,這劇本還要擱個幾年,因為呢,「猜火車」四位男主角都變成好萊塢大明星了,保養的太好,他要「歲月的肆虐痕跡出現在他們臉上」才要開拍,這樣才符合書裡的精神。

明顯狗屁一則吧?要等歲月痕跡,那麼早改編劇本做什麼?分明是有人拒搭列車。

拒搭列車的就是「伊旺」麥奎格。行文至此,大家應該發現,我每次寫「伊旺」都要加上下括弧,因為他的英文名字Ewan McGergor要讀成「尤恩」。以前潑文已經抱怨過了。話說,丹尼鮑伊拍「海灘」,尤恩伊旺麥奎格超想演,他卻用了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兩人因此決裂,只是沒有表面化。「海灘」是票房大失敗,但是丹尼鮑伊在「毀天滅地二十八天」大復活,重新站上票房導演行列。伊旺尤恩麥奎格拒演《春宮電影》的理由是,他不覺得續集的劇本有多大突破,他不想破壞「猜火車」留給世人的經典印象。如果接拍「春宮電影」,他必須找到說服自己的理由。

可是他好像不需要太多理由,就說服自己接拍完全破壞經典前作的「星戰大戰二部曲」(Star War: Episode II, Attack of the Clones)。因此,不拍《春宮電影》的理由是什麼,其實大家心知肚明。
伊旺麥奎格不演春宮電影。 此時唯有大把銀子才能讓他點頭吧。


至於另外三個《春宮電影》準演員呢?

性好魚色的變態男(Sick Boy Simon Williamson)在好萊塢拍了律師片影集《Eli Stone》,在我們這兒每周都排在《Lost檔案》後播出。我嚴格限定自己一次只迷一檔單元劇,因此選擇了《Lost》,因為該劇需要超強邏輯推理能力,以及最起碼的高能物理知識。對不起變態男啦,不過,我相信他會是個很特別的春宮電影導演。


屎霸(Spud)呢?他的英文原名也是發音大考驗。叫做Ewen Bremner。讀音為伊溫布萊納。最近看了他演的一部卡司繁多的電影,叫做「超完美葬禮」(Death At A Funeral)。笑到不行。
英國人的幽默(豆豆先生除外)是很冷很低調的,因此笑起來除了哈哈哈,還有一種「深得我心」的快感。這裡面不免有點自我得意的成份。Inside joke的魅力是很驚人的。這部電影的手法很明顯是師法羅伯亞特曼,但是節奏很快。不像羅伯大師的「迷霧莊園」,謀殺片,戲都演到一半,人物還沒出場完畢,命案也還沒發生。

[148922524576ba.jpg]卑比似乎選片比尤恩伊旺麥奎格有品味。他叫Robert Carlyle,演了「脫線舞男」,還有「二十八周毀滅倒數」(28 Weeks)。二十八周是我看到目前為止速度最快的殭尸。速度這麼快的殭尸,其實大可不必像以前一樣以「數目取勝」。這似乎有意重寫殭尸片的規則。接下來的殭尸會怎麼發展呢?我最近看的殭尸小說「秋天四部曲」,殭尸先是七竅流血,然後躺了好幾天,才爬起來。一開始只會直線行進,碰到東西才知道轉彎,人,對他們而言,跟沙發沒啥兩樣。因此「秋天四部曲」顯然企圖給殭尸一個演化的軌跡。


有一天,我恍惚間瞥見電視廣告有個「28 Years」,就大叫,什麼,又拍續集啦。上IMDB查,嗯,沒有這樣一部電影宣佈要開拍,或者已經進入後製階段。

可能是「猜火車」續集還要等二十八年吧?肉毒桿菌再強,也抵不過二十八年的「歲月肆虐」吧。

還是過了二十八年後,「毀天滅地」又要開始了。

二十一世紀的每一天都是後啟示錄啊。


引用來源©http://blog.yam.com/bigear/article/16481703

Underworld - Born Slippy NUXX 也不會老ㄚ~ (2008/08/23)
Go!! 前往購買

《猜火車》中譯本終於上市。


文/何穎怡
《猜火車》是我跟《裸體午餐》同一時間企劃的書,這兩天就上市了。我找了但唐謨翻譯,紀大偉審閱。全書都是蘇格蘭口音書寫,沒摸透蘇格蘭人發音的方式,看這本書就跟看天書一樣(套句現代語,就像讀火星文)。或許如此,才會「猜火車」電影已經紅了十四年,卻依然沒有中譯本。

相信多數人對「猜火車」電影的印象是男主角「伊旺」麥奎格為了搶救兩顆鴉片拴劑,不惜躍入蘇格蘭史上最恐怖的馬桶裡去撈。那一刻,全戲院的人尖叫。我不巧,正在吃壽司。

「猜火車」電影對藥物世代的描寫,以及鏡頭的掌握運用,都是「破天荒」的新,新到「伊旺」麥奎格對中下階級正常生活的質疑,成為一整個世代的流行語……

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初次購屋,選擇牙醫保險、休閒服飾、搭配的旅行箱。選擇未來。 但幹嘛要做這些選擇?尤其當你已經選擇了海洛因。

小說比電影,輻射角度更大,還探討了蘇格蘭人對大不列顛英國的世代民族仇恨。

我是看了《猜火車》小說後,才赫然發現《猜火車》還有下集。變態男(Sick Boy)返回家鄉,重起爐灶,這會兒要拍春宮電影,書名就叫做《春宮電影》(Porno),《紐約時報》書評稱之為「作者的聲音宛如重重踢中讀者的腎臟」。這書,我也簽了,因為真的真的真的很想知道懶蛋、變態男、卑比、屎霸這幾個「大爛人」後來怎麼了。

但是《春宮電影》為什麼沒變成電影呢?說來,是一則我認為唯有「金錢」才能解決的問題。

首先,「猜火車」導演丹尼鮑伊(Danny Boyle)在《春宮電影》小說出版後(2002年),就找了作者厄文威爾許,以及原先「猜火車」的編劇John Hodge將它改寫成電影劇本。但是他說,這劇本還要擱個幾年,因為呢,「猜火車」四位男主角都變成好萊塢大明星了,保養的太好,他要「歲月的肆虐痕跡出現在他們臉上」才要開拍,這樣才符合書裡的精神。

明顯狗屁一則吧?要等歲月痕跡,那麼早改編劇本做什麼?分明是有人拒搭列車。

拒搭列車的就是「伊旺」麥奎格。行文至此,大家應該發現,我每次寫「伊旺」都要加上下括弧,因為他的英文名字Ewan McGergor要讀成「尤恩」。以前潑文已經抱怨過了。話說,丹尼鮑伊拍「海灘」,尤恩伊旺麥奎格超想演,他卻用了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兩人因此決裂,只是沒有表面化。「海灘」是票房大失敗,但是丹尼鮑伊在「毀天滅地二十八天」大復活,重新站上票房導演行列。伊旺尤恩麥奎格拒演《春宮電影》的理由是,他不覺得續集的劇本有多大突破,他不想破壞「猜火車」留給世人的經典印象。如果接拍「春宮電影」,他必須找到說服自己的理由。

可是他好像不需要太多理由,就說服自己接拍完全破壞經典前作的「星戰大戰二部曲」(Star War: Episode II, Attack of the Clones)。因此,不拍《春宮電影》的理由是什麼,其實大家心知肚明。
伊旺麥奎格不演春宮電影。 此時唯有大把銀子才能讓他點頭吧。


至於另外三個《春宮電影》準演員呢?

性好魚色的變態男(Sick Boy Simon Williamson)在好萊塢拍了律師片影集《Eli Stone》,在我們這兒每周都排在《Lost檔案》後播出。我嚴格限定自己一次只迷一檔單元劇,因此選擇了《Lost》,因為該劇需要超強邏輯推理能力,以及最起碼的高能物理知識。對不起變態男啦,不過,我相信他會是個很特別的春宮電影導演。


屎霸(Spud)呢?他的英文原名也是發音大考驗。叫做Ewen Bremner。讀音為伊溫布萊納。最近看了他演的一部卡司繁多的電影,叫做「超完美葬禮」(Death At A Funeral)。笑到不行。
英國人的幽默(豆豆先生除外)是很冷很低調的,因此笑起來除了哈哈哈,還有一種「深得我心」的快感。這裡面不免有點自我得意的成份。Inside joke的魅力是很驚人的。這部電影的手法很明顯是師法羅伯亞特曼,但是節奏很快。不像羅伯大師的「迷霧莊園」,謀殺片,戲都演到一半,人物還沒出場完畢,命案也還沒發生。

[148922524576ba.jpg]卑比似乎選片比尤恩伊旺麥奎格有品味。他叫Robert Carlyle,演了「脫線舞男」,還有「二十八周毀滅倒數」(28 Weeks)。二十八周是我看到目前為止速度最快的殭尸。速度這麼快的殭尸,其實大可不必像以前一樣以「數目取勝」。這似乎有意重寫殭尸片的規則。接下來的殭尸會怎麼發展呢?我最近看的殭尸小說「秋天四部曲」,殭尸先是七竅流血,然後躺了好幾天,才爬起來。一開始只會直線行進,碰到東西才知道轉彎,人,對他們而言,跟沙發沒啥兩樣。因此「秋天四部曲」顯然企圖給殭尸一個演化的軌跡。


有一天,我恍惚間瞥見電視廣告有個「28 Years」,就大叫,什麼,又拍續集啦。上IMDB查,嗯,沒有這樣一部電影宣佈要開拍,或者已經進入後製階段。

可能是「猜火車」續集還要等二十八年吧?肉毒桿菌再強,也抵不過二十八年的「歲月肆虐」吧。

還是過了二十八年後,「毀天滅地」又要開始了。

二十一世紀的每一天都是後啟示錄啊。


引用來源©http://blog.yam.com/bigear/article/16481703

Underworld - Born Slippy NUXX 也不會老ㄚ~ (2008/08/23)
Go!! 前往購買

[jeph:音謀筆記]《猜火車》-- 我們這個世代與這個時代

《猜火車》-- 我們這個世代與這個時代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infoledge/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10827

猜火車》這部電影我看了不下四五遍,每回重看仍然津津有味。其中的配樂〈Born Slippy(Nuxx)〉無論聽幾次都不膩。
很巧身邊幾個朋友對這部片與這些曲子也有類似程度的喜愛,我不禁認為它們是我們這個世代的象徵。
話說回來,什麼是我們「這個」世代?
我們這個世代有許多標籤,最普遍被討論的講法是「X世代」。最近幾年台灣內部流行的講法是「五/六年級世代」、「學運世代」。針對《猜火車》與〈Born Slippy〉,又可以用「化學世代」來談。
不同的世代標籤談的是不同的事情,無論如何,在年代上大致指的是同一批人。
我們「這個」世代在開始有一點消費能力的時候,柏林圍牆倒塌,蘇聯瓦解。當時有人認為這個世界大局已定,沒什麼好吵的了,資本主義全面勝利,不必再想東想西,大多數人一輩子註定是面目相同的中產階級。
但我們這個世代當時尚未遠離叛逆期,心有不甘。


「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事業,選擇家庭,選他媽的大電視機,選洗衣機、車子、CD、電動開罐器,選擇健康、低膽固醇和牙醫保險、定息低率貸款,選擇房子,選擇朋友,選擇休閒服跟搭配的行李箱,選擇各種布料的西裝,選DIY,懷疑自己是啥?看心智麻痺的電視,嘴裡塞滿垃圾食物,最後整個人腐爛到底,在悲慘的家裡生一堆自私的混蛋小孩煩死自己,不過是難堪罷了,選擇未來,選擇生活,......我幹嘛做這些事?」



這串《猜火車》的台詞像嚼牛筋,無論讀幾次都彈牙。
電影配樂裡,Underworld 的〈Born Slippy(Nuxx)〉最常提到,至今聲名不墜,舞廳裡DJ放出來必定引起全場歡呼。它以低沈壓抑的迴盪電子 ambient 音起頭,主唱無調無情緒地吟唱,突然間,重低音貝斯鼓激烈響起, 接著一路高速摧到底,像是蜷縮在牆角發愣的人,一個抬頭,莫名地站起來沒命地狂奔。

麻痺,壓抑,緊張,逃逸...。我常覺得這首曲子之所成為90年代的不朽經典,或許是因為它的曲式與這一代青年的心境產生了共振效應。
最近《猜火車》中譯小說出版了,與電影最早上映時間相差了十二年。我們這一代漸漸成為「上一代」。但讀起來,正像何穎怡大姐說的「猜火車怎麼還不老!
看起來,我們這一代人可能還沒從猜火車的情境裡走出。「為什麼要選擇?」坐在沙發上,按著搖控器在上百個頻道間快速跳選,腦裡不時浮現這個問題。
讀完這部小說後,我改從「時代」而非「世代」來重新認識《猜火車》裡描述的生存處境。
我們這個時代,可選擇的花樣一年比一年多,彷彿所有欲望都可以得滿足。滿足的同時,卻又立刻產生新的欲望。而這個時代,物質汰舊換新的速度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快的。這表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比以往更快速更頻繁地擺盪在「滿足」<->「欲求不滿」之間。
小說中的人物,處在海洛因的極度滿足與退藥後的極度痛苦之間,似乎就像是這個時代物質生活的隱喻。
由這個觀點來看〈Born Slippy(Nuxx)〉之所以能夠在十多年後仍不顯老(且不斷出現新混音版本),或許是因為它那種高反差的曲式,才能為我們這個音樂形式幾乎已被充分開發完畢的時代,帶來足夠的刺激感。
幾天前與一位老友碰面聊天,他提到國小三年級的女兒,已經會開口向他要:手機、iPod、Wii、eeePC。然後我們一起努力回憶自已國小三年級時想要的是什麼,嗯,好像沒那麼多,或至少,沒那麼貴。
於是我又想到《猜火車》片頭那串台詞:選擇...、選擇...、選擇..、....。

引用來源©http://jeph.bluecircus.net/archives/music/trainspotting_generation.php 《猜火車》-- 我們這個世代與這個時代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infoledge/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10827

猜火車》這部電影我看了不下四五遍,每回重看仍然津津有味。其中的配樂〈Born Slippy(Nuxx)〉無論聽幾次都不膩。
很巧身邊幾個朋友對這部片與這些曲子也有類似程度的喜愛,我不禁認為它們是我們這個世代的象徵。
話說回來,什麼是我們「這個」世代?
我們這個世代有許多標籤,最普遍被討論的講法是「X世代」。最近幾年台灣內部流行的講法是「五/六年級世代」、「學運世代」。針對《猜火車》與〈Born Slippy〉,又可以用「化學世代」來談。
不同的世代標籤談的是不同的事情,無論如何,在年代上大致指的是同一批人。
我們「這個」世代在開始有一點消費能力的時候,柏林圍牆倒塌,蘇聯瓦解。當時有人認為這個世界大局已定,沒什麼好吵的了,資本主義全面勝利,不必再想東想西,大多數人一輩子註定是面目相同的中產階級。
但我們這個世代當時尚未遠離叛逆期,心有不甘。


「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事業,選擇家庭,選他媽的大電視機,選洗衣機、車子、CD、電動開罐器,選擇健康、低膽固醇和牙醫保險、定息低率貸款,選擇房子,選擇朋友,選擇休閒服跟搭配的行李箱,選擇各種布料的西裝,選DIY,懷疑自己是啥?看心智麻痺的電視,嘴裡塞滿垃圾食物,最後整個人腐爛到底,在悲慘的家裡生一堆自私的混蛋小孩煩死自己,不過是難堪罷了,選擇未來,選擇生活,......我幹嘛做這些事?」



這串《猜火車》的台詞像嚼牛筋,無論讀幾次都彈牙。
電影配樂裡,Underworld 的〈Born Slippy(Nuxx)〉最常提到,至今聲名不墜,舞廳裡DJ放出來必定引起全場歡呼。它以低沈壓抑的迴盪電子 ambient 音起頭,主唱無調無情緒地吟唱,突然間,重低音貝斯鼓激烈響起, 接著一路高速摧到底,像是蜷縮在牆角發愣的人,一個抬頭,莫名地站起來沒命地狂奔。

麻痺,壓抑,緊張,逃逸...。我常覺得這首曲子之所成為90年代的不朽經典,或許是因為它的曲式與這一代青年的心境產生了共振效應。
最近《猜火車》中譯小說出版了,與電影最早上映時間相差了十二年。我們這一代漸漸成為「上一代」。但讀起來,正像何穎怡大姐說的「猜火車怎麼還不老!
看起來,我們這一代人可能還沒從猜火車的情境裡走出。「為什麼要選擇?」坐在沙發上,按著搖控器在上百個頻道間快速跳選,腦裡不時浮現這個問題。
讀完這部小說後,我改從「時代」而非「世代」來重新認識《猜火車》裡描述的生存處境。
我們這個時代,可選擇的花樣一年比一年多,彷彿所有欲望都可以得滿足。滿足的同時,卻又立刻產生新的欲望。而這個時代,物質汰舊換新的速度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快的。這表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比以往更快速更頻繁地擺盪在「滿足」<->「欲求不滿」之間。
小說中的人物,處在海洛因的極度滿足與退藥後的極度痛苦之間,似乎就像是這個時代物質生活的隱喻。
由這個觀點來看〈Born Slippy(Nuxx)〉之所以能夠在十多年後仍不顯老(且不斷出現新混音版本),或許是因為它那種高反差的曲式,才能為我們這個音樂形式幾乎已被充分開發完畢的時代,帶來足夠的刺激感。
幾天前與一位老友碰面聊天,他提到國小三年級的女兒,已經會開口向他要:手機、iPod、Wii、eeePC。然後我們一起努力回憶自已國小三年級時想要的是什麼,嗯,好像沒那麼多,或至少,沒那麼貴。
於是我又想到《猜火車》片頭那串台詞:選擇...、選擇...、選擇..、....。

引用來源©http://jeph.bluecircus.net/archives/music/trainspotting_generation.php

[U2 360° Tour] 三百六十度旋轉的舞台設計


按此,體驗U2的三百六十度旋轉舞台。

大家應該都有參加過印象深刻的搖滾樂團巡迴演唱會,現場演唱會有何魅力呢?有些人是想一睹巨星的風采,有些人是想在萬頭鑽洞中感受舞台散發出的動感氛圍,更有些藝人是抱著學習心態到場欣賞表演編排與聲光效果,所以,演唱會的舞台酷炫設計絕對是票房的保證,由於巡迴演唱會所費不貲,舞台的安裝與拆卸必須越快越好,儘可能以最少的載貨卡車將裝備搬運至下一個演出地點,舞台最好聘請當地工人搭建,從財務觀點看來,這堪稱是場豪賭,因為一切規劃在門票售出前就已底定。

根據羅宋女士這篇文章得知,波諾領軍的搖滾天團即將斥資一億五千萬美元於六月底在巴塞隆納展開為期一年半的「三百六十度」巡迴演唱會,這次巡迴演唱會最特殊的地方在於,樂團將在場地中央的圓形旋轉舞台與伸展台演出,四根單薄鋼柱將支撐照明設備、揚聲器、電纜與一個巨大圓錐狀螢幕,這個舞台長約五十米、重約四百噸,最驚人的是,舞台裝置居然要出動一百八十輛載貨卡車運送—據說主辦單位已為此購買碳補償,這是少見有生態認知的巡迴演唱會—負責舞台設計的是長年與此樂團合作的威廉士先生建築師費雪—費雪先生曾負責平克佛洛伊德與滾石樂團等天團的巡迴演唱會舞台設計—以前並非所有參加巨星巡迴演唱會的觀眾都可親眼目賭明星的風采,直到一九七十年代中期,平克佛洛伊德樂團終於為舞台帶來更先進的聲光效果。

波諾天團的舞台設計常常以偌大螢幕諷刺媒體文化與消費主義等震撼觀眾的創新戲劇手法呈現,三百六十度旋轉的的舞台設計絕對是個噱頭,也可讓觀眾產生親暱的幻覺,除此之外,圓形的舞台設計可以釋出被傳統舞台佔據的座位以增加票房,威廉士先生從奧地利康斯坦茲湖面上建造的浮動歌劇舞台確定此舞台設計之可行,舞台造型的靈感則來自於洛杉磯機場四角拱型結構的主題建築,他將草擬的概念交由建築師費雪—費雪受教於六十年代前衛建築團隊的共同創辦建築師彼得‧庫克,他的夢想是創造出可攜式張力構造體—詮釋。

費雪先生在鋼材外包覆專為一級方程式賽車開發的織布來強化三百六十度舞台的視覺效果,這種布料在晚上可映出任何照向它的絢爛光色—此概念來自庫克先生的建築事務所在一九六四年發展出可以蹣跚步伐散步的移動城市—這種舞台不祇可讓全場觀眾清楚看到樂團表演,也充當擺放樂器與安置工作人員的屋頂,五百萬像素圓錐狀螢幕是以連鎖嵌版架設,工作人員安裝螢幕、舞台與裝備需耗費一天時間,搭建鋼骨則需四天,為了增加表演場數,主辦單位在巡迴演唱期間要動用三套舞台裝備,一套使用中、另一套在下個演唱會場地搭建、第三套則處於運送中,所以,工作人員可在最短的時間讓波諾天團上台演出。

為何數位時代的觀眾依舊喜歡參加現場演唱會?費雪先生認為,這是為了共同體驗並留下社會性及空間性的集體記憶,而舞台設計將可經由替觀眾製造期待以及傳遞熱情演出來達到以上目的。

U2 360° Tour
http://360.u2.com/

wallace愛作夢:三百六十度旋轉的舞台設計 - 樂多日誌
引用來源©http://blog.roodo.com/wallace_yang/archives/9291019.html

按此,體驗U2的三百六十度旋轉舞台。

大家應該都有參加過印象深刻的搖滾樂團巡迴演唱會,現場演唱會有何魅力呢?有些人是想一睹巨星的風采,有些人是想在萬頭鑽洞中感受舞台散發出的動感氛圍,更有些藝人是抱著學習心態到場欣賞表演編排與聲光效果,所以,演唱會的舞台酷炫設計絕對是票房的保證,由於巡迴演唱會所費不貲,舞台的安裝與拆卸必須越快越好,儘可能以最少的載貨卡車將裝備搬運至下一個演出地點,舞台最好聘請當地工人搭建,從財務觀點看來,這堪稱是場豪賭,因為一切規劃在門票售出前就已底定。

根據羅宋女士這篇文章得知,波諾領軍的搖滾天團即將斥資一億五千萬美元於六月底在巴塞隆納展開為期一年半的「三百六十度」巡迴演唱會,這次巡迴演唱會最特殊的地方在於,樂團將在場地中央的圓形旋轉舞台與伸展台演出,四根單薄鋼柱將支撐照明設備、揚聲器、電纜與一個巨大圓錐狀螢幕,這個舞台長約五十米、重約四百噸,最驚人的是,舞台裝置居然要出動一百八十輛載貨卡車運送—據說主辦單位已為此購買碳補償,這是少見有生態認知的巡迴演唱會—負責舞台設計的是長年與此樂團合作的威廉士先生建築師費雪—費雪先生曾負責平克佛洛伊德與滾石樂團等天團的巡迴演唱會舞台設計—以前並非所有參加巨星巡迴演唱會的觀眾都可親眼目賭明星的風采,直到一九七十年代中期,平克佛洛伊德樂團終於為舞台帶來更先進的聲光效果。

波諾天團的舞台設計常常以偌大螢幕諷刺媒體文化與消費主義等震撼觀眾的創新戲劇手法呈現,三百六十度旋轉的的舞台設計絕對是個噱頭,也可讓觀眾產生親暱的幻覺,除此之外,圓形的舞台設計可以釋出被傳統舞台佔據的座位以增加票房,威廉士先生從奧地利康斯坦茲湖面上建造的浮動歌劇舞台確定此舞台設計之可行,舞台造型的靈感則來自於洛杉磯機場四角拱型結構的主題建築,他將草擬的概念交由建築師費雪—費雪受教於六十年代前衛建築團隊的共同創辦建築師彼得‧庫克,他的夢想是創造出可攜式張力構造體—詮釋。

費雪先生在鋼材外包覆專為一級方程式賽車開發的織布來強化三百六十度舞台的視覺效果,這種布料在晚上可映出任何照向它的絢爛光色—此概念來自庫克先生的建築事務所在一九六四年發展出可以蹣跚步伐散步的移動城市—這種舞台不祇可讓全場觀眾清楚看到樂團表演,也充當擺放樂器與安置工作人員的屋頂,五百萬像素圓錐狀螢幕是以連鎖嵌版架設,工作人員安裝螢幕、舞台與裝備需耗費一天時間,搭建鋼骨則需四天,為了增加表演場數,主辦單位在巡迴演唱期間要動用三套舞台裝備,一套使用中、另一套在下個演唱會場地搭建、第三套則處於運送中,所以,工作人員可在最短的時間讓波諾天團上台演出。

為何數位時代的觀眾依舊喜歡參加現場演唱會?費雪先生認為,這是為了共同體驗並留下社會性及空間性的集體記憶,而舞台設計將可經由替觀眾製造期待以及傳遞熱情演出來達到以上目的。

U2 360° Tour
http://360.u2.com/

wallace愛作夢:三百六十度旋轉的舞台設計 - 樂多日誌
引用來源©http://blog.roodo.com/wallace_yang/archives/9291019.html











http://idisk.mac.com/lucien0407/Public/blog/electroom_banner530.png


快速至頂︱前往聯播︱下一頁面

Copyright © 2008 2gether | Electroom 电誌. All rights reserved. | infoLedge Production | 提供新聞 | 廣告&合作

Contact LUC!EN | Mailto electroom